原网址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Talk:%E8%94%A3%E4%B8%AD%E6%AD%A3中的第一個議題。

文中就“蔣介石”的條目名稱進行辯論,支持使用“蔣中正”的人認為,“中正”為名,“介石”為字,在維基原則下,使用“中正”合規。而支持用“蔣介石”的用戶認為,維基百科上對歷史人物的條目名稱應使用當時的常用名,而“蔣介石”但是已被中國各界所熟知和認識,故應該使用“蔣介石”。其中還討論到,“中正”,“介石”跟政治相關,扯到了國共時期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意思形態,還扯到了民進黨和國民黨現在的交鋒。期間,還舉出了“孫中山”,“貝利”詞條進行論辯。

在我看來,這是個很難辦的問題,但是我更支持用“蔣中正”(但我對維基百科的規則不甚瞭解,此處僅個人看法,不一定適用於維基)。在維基百科上,包括百度百科上的很多人名也沒有統一。比如毛澤東(潤之),梁啟超(卓如、任公),周樹人(魯迅),鄭燮(板橋)等,一些容易得到共識,一些卻很難。按照中國傳統,姓與名為父母所取,不得隨意更改,用於自稱。而字、號等為自己所取,用來給別人稱呼自己。所以在清末以前,被人廣泛使用的是人的字或號,而不是名,名一般只出現在人物親手作的文章字畫。但是近代以來,“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”,故有的所有東西都遭到質疑,連字的存在也不免其外,有人便覺得應該廢除“字”這個“痼疾”。於是民國初年還廣泛稱呼字到民國末期很使用字(在文人及官宦世家應該還有使用)。這點可以從一些當時的文章看出,更可以從建國后的大部份文章根本沒有提到字。不管從古代還是現代,使用名而不是字來代表一個人是符合常理的。

至於討論中關於政治的討論,我覺得沒有必要,因為這樣的將很難產生共識,以致觀點雙方都無法支持。